记者
尹清露
编辑
黄月
1不知从何时开始,每当问别人最近在听什么音乐,得到的答案都是模棱两可的“听得很杂”、“叫不太上来名字”,或者直接抛过来一个歌曲链接。
这并不是个别现象,早在年,文化研究者毛利嘉孝就在《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》一书中做出预测:随着数字媒体的兴起,音乐会变得越来越断片化和背景化,像自来水那样无处不在,人们迫不及待地消费最新的音乐,并很快厌倦。与此对应的则是音乐作为社会变革力量的减弱——我们都知道,年代之前的摇滚乐曾有鲜明的政治姿态,但这种姿态随音乐产业的建立已迅速消失。
今天,毛利嘉孝的预言变成了现实。年,另一本日文著作《可持续音乐的未来》就发出了这样的质疑:“我们还有必要制作更多音乐吗?”作者以偶像团体AKB48为例指出,粉丝们为了获得选票而大量购买CD,然后非法倾倒在垃圾堆里,而“音乐本身的价值被忽视了”。
[日]毛利嘉孝著耳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·拜德雅-8种种现象呈现出了音乐被消费包裹后的种种无奈,不过故事也有另外一面。在疫情中,无论是大提琴家马友友在疫苗接种现场的即兴演出、在社交媒体上用标签“抚慰之曲(#songsof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yzl/54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