毕业论文
您现在的位置: 在线音乐 >> 在线音乐发展 >> 正文 >> 正文

用中国本源文化升级音乐绘画影视

来源:在线音乐 时间:2024/11/1

中国社会发生二个结构性变化,将带来中国「人口规模」与「经济规模」的高质量增长。

第一个结构性变化,是顺应「母系家庭」世界新潮流,通过「人工授精」产业化、「捐精」制度化,发展「母系家庭」,以及「母系家庭」的「多子化」。

第二个结构性变化,是把「中国人的天赋」作为「第一资源」,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测试、发现、训练「中国人的天赋」。

「中国人的天赋」被开发出来,会形成领先世界的「创造能力」,这种「创造能力」会从根本上提升中国「产业与市场」的完整性与充分性,以及中国人的「消费层次与规模」。

我们在本系列的第五篇文章中,提到过一个观点。

中、西方文明在「人类文明进程」中有着「共同目标」:

让这个星球上的普通大众都能认识到——「现象世界」与「真实世界」同时共存,以及学会通过「心智系统转换」启用在「真实世界」中的「生命智慧」的方法。

为了达成这个「共同目标」,中、西方文明各自承担了不同的「历史使命」。

「中华文明」所承担的「历史使命」:

开启并且传承对「现象世界」与「真实世界」同时共存的认识,以及发现并运用「生命智慧」的「心智系统转换」的训练方法。

「西方文明」所承担的「历史使命」:

为人类搭建,能够让普通人都能认识「现象世界」背后「真实世界」的「知识背景」与「体验手段」。

到了现代,中、西方文明都已经完美地完成了各自的「历史使命」。

换言之,我们今天所处的生活环境中,到处都充满了认识「现象世界」背后「真实世界」的「知识背景」与「体验手段」。

我们只要用「中国本源文化」中的「“看”意识影像」这种方法,去看待自己的生活环境,不但能够获得「真正的创造能力」,而且还能在这个过程中,提升生活与工作的层级。

生活与工作的层级提升了,相应的消费层次自然也会得到提升。

由于能用「“看”意识影像」这种方法,来提升生活与工作的方面很多,我们将从「音乐」、「绘画」、「影视」、「时尚」、「教育」、「体育」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论述。

一、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「音乐」?「音乐」对人类的价值是什么?

不管是东方,还是西方,「音乐」在「人类文明进程」中,出现得的时间都非常早。

古希腊哲学先祖毕达哥拉斯,就对「音乐」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。

而在中国,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,也为中国人带来了「音乐」。

而且,「乐」在「中国传统文化」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。

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

我们通过用「源头甲骨文」字义解读《郭店楚简?老子(甲本)》以后,认识到了一种蕴含在「源头甲骨文」中的「逻辑」:

在人的感官能感觉到的「显性的现象世界」中所存在的一切,都是为了帮助人能够认识到:

「现象世界」与「真实世界」共存的原理,以及人同时存在于「现象世界」与「真实世界」中,进行「心智系统转换」的方法。

根据这种「逻辑」,我们可以知道,这个世界上之所以存在「音乐」,就是因为「音乐」是一种最能够大众化地帮助人进行「心智系统转换」的有效手段。

「心智系统转换」是一个庞大的训练过程,而入门的起点,就是训练「“看”意识影像」。

因此,「音乐」是帮助人训练「“看”意识影像」的最好手段。

这也就是为什么「音乐」,在人类的文明起源中,出现得非常早的根本原因。

二、「音乐」给人带来独特的「感知模式」体验

「音乐」之所以很重要,是因为「音乐」能给人带来独特的「感知模式」体验。

人一般熟悉的是「看」的「感觉模式」,而「音乐」的「听」的「感知模式」是完全不同的。

「看」的「感觉模式」是一种「注意力向外冲」的体验。

人「看东西」的时候,「注意力」往往是「冲出去」聚焦在「被视物」某一点上的。

而「音乐」的「听」的「感知模式」是一种「注意力向内收」的体验。

以前,在戏园子里听戏的老戏客,喜欢闭起眼睛来「听戏」,不懂戏的人,才睁着眼睛「看戏」。

包括很多音乐演奏家,在演奏「音乐」的时候,也是闭起眼睛来演奏的。

这是因为把眼睛闭上了以后,人的「感觉模式」停止作用,转换到「音乐」的「听」的「感知模式」上。

只有在这种「感知模式」中,才能真正「听」清「音乐」。

「音乐」的「听」的「感知模式」为什么这么重要?

这是因为「心智系统转换」的基础练习,就是要把「感知的主体」——「注意力」里面的那个「核心」,向内收。

而在「音乐」的「听」的「感知模式」中,「感知的主体」就很容易收到大脑之内。

人在「看」的「感觉模式」中,「感知的主体」要「向内收」是有点困难的,好不容易收到里面了,还会觉得不舒服,老想着向外冲。

而在「音乐」的「听」的「感知模式」中,「感知的主体」就非常容易「收在里面」,而且在「音乐」中会觉得很舒服。

三、在「音乐」中,人能“看”到什么?

在「音乐」中人能“看”到「意识影像」。

严格地说,用这个「看」字并不准确,因为对于这个「意识影像」,并不仅仅是「看电影」式的「看到」。

而是一种「比现实更为真实」的身临其境的「超级通感」。

比如,在现实中,我们看到一个人,只能看到这个人,最多还能闻到这个人的气味。

而在「音乐」中,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这个人,闻到他的气味,还能感受到他的呼吸、舞动、力量,可以触摸到这个人,更能进入这个人的内心,去感受他的个性、他的喜怒哀乐、他的生命脉动。

在现代的音乐教育中,把这种「超级通感」称为「内在听力」,其实就是在「“看”意识影像」。

「音乐」是可以“看到”的,只要经过正确的训练,人人都可以“看到”「音乐」。

了解「音乐」的人知道:

「音乐」具有「生命感」,就像一个有生命的人一样,有形象、有个性、有年龄。

「音乐」具有「现场感」,就像在某一个现实场景中一样,有温度、有色彩、有亮度、有空间。

人在「超级通感」中,所感受到的「音乐」中的一切,都是「意识影像」。

四、专业演奏、演唱训练的普及化

「音乐」在这个世界上的出现,并不是为「音乐天才」而存在的,而是为了让普通大众都能够学会「“看”意识影像」而设定的。

所以,专业的演奏、演唱的教育与训练,不应该只集中在高等音乐学院的「象牙塔」内,而是应该进入普通大众。

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、数字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,中国已经完全有师资、有技术、有能力、有基础,把原本专业的演奏、演唱的专业教育与训练,面向普通大众进行普及化推广。

这样的推广带来的结果,是全面催生以「音乐为基础」的产业与市场。

所带来的,不仅仅是「消费层次」的提升,音乐人才「就业规模」的扩大,而是为全面开发、训练中国人的「创造能力」,建构了一个坚实的市场基础。

现代科学中,最搞脑子的「量子力学」那群开门宗师里,除了一个狄拉克,其他人个个都是专业级的音乐演奏高手,有的甚至同时精通钢琴与大提琴的演奏。

这背后的原因,就是专业的演奏训练,是非常容易让演奏者获得「“看”意识影像」这种能力的。

我们在本系列第六篇文章中分析过,「“看”意识影像」就是「真正的创造能力」的来源。

把专业的演奏与演唱的训练普及化、产业化、市场化,背后的价值是:

为全面开发中国人的「创造能力」,打好扎实的社会基础。

五、专业演奏、演唱训练对于学习者的价值

专业演奏、演唱训练,对于学习者的价值,并不在于「演奏、演唱技巧」的学习与训练。

而是在于「演奏、演唱技巧」学成以后的提升与突破,成为一个具有专业演奏、演唱能力的人。

这其中有什么价值呢?

「演奏、演唱技巧」学习的过程,其实是「显性的现象人体」的「大脑与肌肉」在模仿动作。

在这个学习过程的终点,学习者可以把一首曲子演奏、演唱得非常熟练,每个关键点也表现得非常充分。

但是,这与专业的演奏、演唱能力还差了一个层级。

专业的演奏、演唱,艺术家基本上都能体验到一种在演奏或演唱时的「自由、放松」状态,也有的把这种「自由、放松」状态,称为「忘我」。

有位钢琴家说过,真正进入演奏的「忘我」状态,演奏家眼前根本感觉不到钢琴的存在,甚至也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,整个意识都进入「音乐」中。

这种「忘我」的状态,其实就是「心智系统转换」的状态。

一个人在平常的环境下,要达到这种「忘我」状态是很难的,但是,在专业的演奏与演唱中,却经常会出现。

这就是学习音乐,一定要学习专业的演奏与演唱的价值所在。

在那种「忘我」的状态中,「感知的主体」会从「显性的现象人体」中,回收到「隐性的真实人体」内。

那个时候,这个人的「认知能力」和「行为模式」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。

这个人的「认知能力」从「显性的现象人体」的大脑记忆与认知,转变为「感知的主体」在「隐性的真实人体」内「“看”意识影像」。

这个人的「行为模式」从「显性的现象人体」的肌体运动,转变为以「隐性的真实人体」为主导的运动。

这种「认知能力」与「行为模式」的转变,其实与专业的舞蹈是一样的。

换个角度来看「演奏」,「演奏」就是一种人在乐器上的「舞蹈」。

演奏者的意识处于一种「忘我」状态,而肢体处于一种「放松」状态,「感知的主体」在“看”着音乐的「意识影像」,「隐性的真实人体」在乐器上随着“看”到的「意识影像」在舞动。

于是,听众就能欣赏到「发乎于心」的「心音」。

在传统的音乐训练中,要训练出这样的专业演奏能力是很难的,主要依靠的是「天赋」。

但是,随着「源头甲骨文」被破译,并用「源头甲骨文」字义破译了《郭店楚简?老子(甲本)》以及马王堆《帛书?老子》,隐含在人体内的「天赋」秘密已经被破解。

完全可以通过「音乐」演奏、演唱的专业化学习,把「“看”意识影像」的开发与训练普及化、大众化。

六、「音乐作曲」教育普及化

「音乐」是训练「“看”意识影像」的宝藏。

除了演奏、演唱的专业训练以外,「音乐作曲」也是一项非常有效的训练「“看”意识影像」的手段。

「音乐作曲」的「原点」,是作曲者在「意识空间」中“看”到了一个「意识影像」。

之后,为了「转达」这个「意识影像」,就用「音乐的语言」表达出来,这个转达的过程与结果就是「音乐作曲」。

如果用「绘画的语言」转达出来,这个转达的过程与结果就是「绘画创作」。

如果用「文字的语言」转达出来,这个转达的过程与结果就是「文学创作」或者「哲学创作」。

如果用「数学的语言」转达出来,这个转达的过程与结果就是「科学发现」。

所以,「音乐作曲」的「原点」与所有类型的创作与创造的「原点」是一样的,都是创作者首先“看”到了一个活生生的「意识影像」。

作曲者如果没有“看”到一个活生生的「意识影像」,而是纯粹用「作曲技巧」堆砌出一首曲子,那么,这样的曲子,即使运用了非常多的「作曲技巧」,但在繁杂的表面下面,却是内涵的空洞。

因此,真正的「音乐作曲」,作曲者首先要有一个想要转达的「意识影像」。

有了这个想要转达的「意识影像」以后,「作曲本身」也是一个建构「意识影像」的过程。

「作曲本身」其实很像是一个「绘制建筑结构图」的过程,更像是一个「创造生命」的过程。

「建筑物」需要最基本建材「砖」,「生命」需要最基本元素「基因」。

「作曲」同样首先要找到这种「基因」。

比如,我们都熟悉的贝多芬的《命运》交响曲,他的「基因」,就是乐曲开头就敲响命运之门的「咚咚咚、咚……」。

之后,整首《命运》交响曲都在「咚咚咚、咚……」这个「基因」上被发展、组织了出来。

而且这种发展与组织,就像建构一个生命一样,是非常庞大而又严密的。

音与音之间,段与段之间,条与条之间都充满了严密的「数理关系」。

一首曲子越是优美,内在的「数理关系」、结构,也就越加严密与完美。

而这种与「意识影像」相对应的严密的「数理关系」,并不是用数学推理出来的,而是作曲家同样在「意识影像」中感受到的。

这就好比,普通的科学工作者都认为爱因斯坦的《相对论》是他通过「数学公式」推导出来的。

其实,爱因斯坦的数学能力,在顶流物理学家中是属于差的。

爱因斯坦发现《相对论》,并不是用数学公式推导出来的,而是他在「意识影像」中“看”到的。

之后,他用「数学公式」把“看”到的「意识影像」表达出来,这就是《相对论》。

如果爱因斯坦有兴趣去作曲,相信世人一定能在音乐的世界中,领略到用音乐语言表达的《相对论》。

曾经有人研究过,毕加索与同时代的爱因斯坦所研究的,是同一个问题。

毕加索转达出来的,就是他的画。

在这个世界上,没有几个人能懂得《相对论》,同样也没几个人能看懂毕加索的画。

其实,这也为作曲家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创作领域。

用「音乐语言」把已有的「科学发现」表达出来,把毕加索的画表达出来,相信这又会是一个音乐新世界。

其实一个人学会了「“看”意识影像」以后,音乐、绘画、建筑、雕塑、文学、哲学、科学都是相通的,所不同的,只是转达所用的语言不同而已。

一个人如果能够懂得「音乐语言」,就能打通这个人对绘画、建筑、雕塑、文学、哲学、数学、科学的认知,以及认识的层级。

所以,「音乐作曲」教育普及化,对于提升中国人的「创造能力」来说,是极其重要的。

七、音乐教育产业化

1、观念的转变:从象牙塔到太阳

「高等音乐学院」不应该是社会中汇聚音乐天才的「象牙塔」,而应该是社会中传播音乐的「太阳」。

把音乐能够开启与提升人的「创造能力」的能量,像阳光一样普照整个社会,照亮普通大众被遮蔽的「天赋」。

在一个「创造型国家」中,音乐的技能与知识,不应该只有音乐家才掌握,而是应该全体国民普遍掌握。

随着「人工智能」的高速发展与普及,「劳动密集型」产业将很快就会被淘汰,随之而来的,将会是「创造密集型」产业的出现。

「创造密集型」不是「知识密集型」,而是拥有「真正创造能力」的人汇聚。

中国现在正处在「产业升级」的过程中,从「产业升级」的表象来看,是「资本密集」、「高端技术密集」。

但从本质上来看,是「创造密集」,是更多拥有「真正创造能力」的人的密集,是由这些拥有「真正创造能力」的人构成的企业的密集。

在「劳动密集型」时代,通过「大学扩招」为「劳动密集型」社会培养了大量的「知识型人才」。

有了这些「知识型人才」,中国在当时实现「产业转型」与「消费升级」,从「农业大国」转变为「工业大国」,并培育出了上亿的「中产阶级」。

而到了「创造密集型」时代,就必须把高等音乐学院的「专业音乐技能训练」与「音乐知识教育」社会化、普及化。

通过音乐的「技能训练」与「知识教育」,开发全民「真正的创造能力」。

把「知识型人才」进一步升级为「创造型人才」,并且建立中国的「创造型人才」培育机制。

2、高等音乐学院教育直播化(网络旁听)

高等音乐学院课堂上课进行「网络直播」,这种形式其实就是「网络旁听」,其真正的作用并不是对社会进行「音乐技能与知识」的训练与教育。

而是向社会传播这种理念:

专业的音乐训练与知识,是能够帮助普通大众开发与提升「真正创造能力」的。

并且,通过这种理念的传播,吸引社会的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0431gb208.com/sjszyzl/4750.html